(法研通讯社 文/陈楠 图/甘秀英)5月28日,原阿房宫遗址项目考古队队长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做客第112期燕山大讲堂,为同学们带来精彩讲座,题为“项羽烧了阿房宫吗?”讲座在学院路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。
“六王毕,四海一,蜀山兀,阿房出。覆压三百余里,隔离六日。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……”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《阿房宫赋》绘出人间仙境,羡煞世代君王;而后一句“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”又令多少文人逸士扼腕长叹,唏嘘不已。然而,号称绵延三百里、“一日之内,一宫之间,而气候不齐”的阿房宫究竟是何模样?是否毁于项羽之手?两千年来,有关阿房宫的传说时代不绝:有人说它极尽奢华,耗尽了秦的国力;有人说它绵延数百里,正殿之内可伏甲士万余……总之,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。汉唐以后,有传闻说毁坏这奇迹的乃是西楚霸王项羽。项羽入咸阳,为报项梁之仇,火烧阿房宫,大火三月不绝,秦人痛心疾首,埋下了后来三秦叛楚的祸根。然而今天,李毓芳却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:阿房宫从未建成,项羽也未曾火烧阿房宫。
李毓芳以2002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,她率队考察阿房宫遗址的经历为依据,分两个层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。 第一个层次是阿房宫从未建成。根据李毓芳的介绍,考古队进驻阿房宫遗址保护区后,首先考察了阿房宫前殿遗址。根据考古学的基本经验,秦代建筑往往采取先建主殿,后建围墙的顺序。因此,无论工程浩大的阿房宫是否全部建成,其主殿都是必建之处。然而数月的考察结果却出人意料:在长约1270米,宽约426米的遗址上,只发掘出东、西、北三面坚实的夯土墙,此外再无建筑痕迹。惊人的发现让李毓芳忐忑不安,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,她率领考古队奔波于阿房宫遗址周围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反复钻探、测量,希望找到阿房宫存在的证据,但遗憾的是并无正面的发现,反倒是证明了许多曾被认为属于阿房宫建筑群的遗址并非秦代建筑。所有的考察结果指向了一个结论:阿房宫从未建成。
第二个层次是项羽未曾火烧阿房宫。按理说,既然阿房宫从未建成,项羽自然也就无从烧起。但谨慎的李毓芳还是率领考古队对整个遗址区进行了勘探,考察结果证明:遗址区内的碳含量低于火烧后应有的含量,遗址并未受到大火焚烧。李毓芳查阅史料,发现汉代以前的正史中每每谈及秦帝的活动,总是以咸阳王宫为中心,极少言及阿房宫;《史记》中记载项羽的纵火行为也只是说他“火烧咸阳”,并未说他“火烧阿房宫”。她由此推断:阿房宫可能仅是一项在建工程;杜牧的辞赋是一种政治隐喻,并不符合史诗。 整个讲座过程中,年仅七十的李毓芳一直站在讲台上进行课件演示,对于各种古代文献信手拈来,充分显示了老一辈考古工作者的敬业和学识。博得了台下听众的热烈掌声。
本次讲座由我校太阳成集团tyc33455主办,腾讯网承办,太阳成集团tyc33455研究生会协办。
嘉宾简介:
李毓芳,北京人,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,1971年调入陕西咸阳博物馆工作,1979年又调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。她一直活跃在考古发掘第一线,2002年前,先后参加了汉高祖长陵陪葬墓——杨家湾大汉墓、秦都咸阳遗址、唐代青龙寺、秦都栎阳城遗址、汉宣帝杜陵遗址、汉长安城遗址等重大项目的考古发掘,其中由她领队发掘的汉长安城陶俑官窑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,她和爱人刘庆柱根据考古发掘成果编撰的《汉长城未央宫》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。2002年10月至2008年3月,她带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考察,得出了阿房宫并未建成的结论,震惊世界。